经常看到商家在马路上骑行宣传活动内容,或者在马路边拉条幅为促销活动宣传造势。特别是作为中国“三桶油”的国企也纷纷采用买立减等方式进行促销,确实使人感受到了买方市场环境下竞争的惨烈程度。反观超市行业也是这样。可以说,超市行业一方面面临着竞争环境的客观压力,另一方面超市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需要厘清的问题。
一、活动力度与活动商品问题
按照实际经营情况,一般规模较大的超市活动力度也较大,不论店庆、年中庆还是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促销活动都是这样。诚然,越是大规模的活动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气,越多的特价商品越能拉动营业额。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为了迅速凝聚人气,活动期间超市都要牺牲很大的利润。怎样实现超市的持续盈利和消费者满意的双赢局面,成为了营销活动的难题。但这不是不能做到的。为了拉动人气,超市可以用生鲜、粮油、禽蛋、肉类等价格敏感商品作为重点促销商品,而货架类商品只是以季节性商品(比如啤酒、水、粽子)少量参与;同时对活动商品的品类与数量严格筛选,每个区域推出几种热点商品,不仅让顾客得到实惠,更要让顾客买得舒心,买得满意。
二、经营品类和商品品种问题
经营品类、品项数要与门店面积、定位相适应。超市经营的商品品类(商品品项)多少首先取决于超市的面积。大卖场(1万平米以上)经营品类要“大而全”,而标准超市(5千平米以下)和便利店因受陈列面制约,经营品类要适当删减,品类要适当“小而专”,要以满足周边就近消费者的需求为标准。其次,经营品类和品项数还与超市定位有关,比如生鲜超市主要经营蔬果、禽蛋、肉等品类,水果超市主要经营各种水果,零食超市以经营各种散装和预包装零食为主。
三、货源掌控问题
源头进货最能拉低价格,形成价格优势,在我超市过去的实际操作中,源头进货给我们带来了经营上的“甜头”。然而,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就要完全抛弃供货商么?答案是否定的,供货商供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厂家订货模式的不足,他们的结算方式、一次订货数量、退换货、促销活动会更加灵活,到超市门店维护商品会更加到位。多样的方式也有助于连锁超市灵活经营,在推出活动时也有更加默契的配合。
四、是否把利润作为超市唯一考核指标
诚然,超市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以合理的利润为保证,长期亏损的超市是没有竞争力的。超市要想长久发展,还必须要提高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销量为王”为厂家、商家经营之道;有了销量才有与厂家、供货商谈判的资本,厂商对超市投入的支持力度才会越大。一味追求高毛利率,虽然短期内超市利润会增长,但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和销售数量的减少,厂家会减少对超市的支持力度,长期会导致利润急剧下降,并进入恶性循环,把超市带入危险境地。
揆诸现实,超市应根据自身规模和门店周边消费者群体,灵活促销,既要保证利润合理,更要保证最大数量的销量,还要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使自身始终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保障板块 蔡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