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疫情放开后,各行各业很快就能够迎来报复性消费,恢复往日的繁华,迎来经济的春天。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经济复苏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经济复苏的路径是曲折的。
目前,真正能称得上是报复性消费的估计只有医药这一行业。人们为防疫大量囤药,从连花清瘟、布洛芬到现在的蒙脱石散,甚至是血氧仪和制氧机等家庭日常用不到的专业医疗器械,宁愿买了闲置也不能没有。由此可见,解封未解愁,人间烟火气中依旧掺杂着防疫的硝烟。
而其他行业并未像人们想象中一般,实现爆发性的经济复苏。放开后,一些实体经济反而门可罗雀,冷清程度比疫情封控时期更甚。即便是短暂地迎来一些小范围的消费高潮也会迅速回落,无法持续。同时,相对于实体消费,消费者愈发倾向于线上消费。例如,某一实体商超门店,线上爆单到只能分阶段开放线上下单名额,而实际到店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已感染的消费者居家休息,自我隔离,无法外出购物;另一方面是还未感染的消费者,自发性地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场所,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对于消费者来说,线上下单既能够满足日常所需,又能够选择无接触配送服务满足积极防疫的心态,何乐而不为呢?何况,消费者的钱袋尚且需要时间恢复元气,理性之下自然不会进行报复性消费。
私以为,当下更多是恢复性消费,而不是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尽管消费必然会恢复,但这需要时间,恢复的过程或许会比期待中缓慢。实体经济不应当把复苏完全寄托于消费者的报复性消费,而应保持良好的经营韧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动内卷,推陈出新,想方设法拉动消费,早日摆脱寒冬,恢复繁华与活力。
(总经理办公室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