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要谈孔子的“无为而治”,首先要明确他所倡导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偏向“自然无为之道”,而孔子的“无为而治”则偏向于“德治的人伦之道”,讲求“正其身,不令而行”,其实质仍是“有为”。
孔子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仁”,重视人的作用,核心为“修己安人”。现代化管理中,人的问题仍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领导者若想将孔子的管理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不防参照仲弓问政时孔子给出的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建章立制,各司其职,权责分明。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而是应当考虑自己在公司运作中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做好重大决策,指挥部署,把握好大方向,掌控企业命脉,避免把过多精力分散在其它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凡事都亲力亲为,处处同员工共事,容易打击员工做事的积极性,让员工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整体的工作效率也会降低。这并不是说领导一定要摆架子,唯我独尊、高高在上,而是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权责分明,人人各行其是,流程合理清楚。
“赦小过”即要有包容的气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失,作为领导者应当有包容之心、容忍之度,特别是小过失,不要过度追究。甚至,还要有“推功揽过”的品德,这是一种厚道的修养,亦是孔子所提倡的“爱人”。
“举贤才”即选拔贤能的人才。领导者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发现人才、举用人才。“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任命禹做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管农业;契为司徒,管教育;皋陶做士,司法执法;益为虞官,管山泽鸟兽。知人善用,把手下的贤能之人安排到合理的位置上,专人管专事,做到仁者上、庸者下,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领导者自然可“无为”。
仅是做到这些就可“无为而治”了吗,其实不然,这仍是有为而治。
舜的“无为而治”层次更高,是“圣治”,其中心要点是“恭己”。恭谨以律己,是为“恭己”。这也正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最高标准,即“为政以德”的理想境界,以自身德行修养达于天下归仁,实质上是一种“德化”的“无为”。《论语·颜渊》中的“政者,正也,子帅正也,孰敢不正。”和《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两句恰能与之相应和。
舜的“无为而治”就是修己,把全天下当做“已”,除“已”以外,别无他人,天下皆一体,治理天下就是一味修己,所以孔子赞叹其“恭己而已”。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君子重修身,是立身处世和政事管理的根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往往倡导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也正是如此。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皇帝如果爱好太多,底下的人就一定会揣摩,经由层层放大,最后导致国家的重心偏离。由此可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者若是随心所欲,便无法“修己以安人”。具体应当如何做呢?孔子亦给出了“勤政当先,理政不倦”、“廉洁从政,见利思义”、“循序渐进,志在长远”、“用贤人,远小人”、自讼自省、克制私欲等诸多回答。
故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适当放权,通过授权,分治于下,激发能量,唤醒个体,给员工更多锻炼的机会,增加领导和员工彼此之间的信任,提升员工的工作价值,让其有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员工工作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升,从而推动团队建设和企业发展。同时,还应不断探究“恭己”这篇大学问,如此,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高新店 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