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能放松心情,书能增加修养,书能提高技能,书能让我们知道没见过的猴面包树,书能让我们了解没见过的唐宗宋祖,书能让我们看见广袤的大千世界。
但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对书都没有太大的兴趣,除了教科书和小人书之外,也没读过几本书。用我父亲的话说:你是理科思维,读书对你来讲是个苦差事。去外地求学后,为了打发过多无聊的时间,倒是开始读了些课外书。但真正喜欢上了读书,是在参加工作之后。一开始就读些《故事会》《读者文摘》等生活类杂志,后来读《商界》《定位》等与工作相关的杂志著作。现在读的范围扩大了,励志类的、营销类、传记类、文学类,等等。正如冰心先生说过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大致也经历了这种过程。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中专毕业的我,自知学识浅薄,能力不足。于是便开始了读书,试图医好自己的“愚”。开始自然先从培养兴趣开始。于是手不择书,泛泛而读,只要是喜欢。为此也读过琼瑶的书,现在想起来都觉着可笑。当然更多的是与工作相关的书刊杂志。有些读不太懂,但觉得对工作有帮助,就硬着头皮啃下去。“好读书,不求甚解”,《销售与市场》我一直读了一年多,才有了点感觉。不过倒也逐渐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有了个好的开始。
不知从哪天起,开始了有选择性地读书,励志类的、营销类的居多,并且主要是与业务工作相关的书。人物传记也读,经典文学名著也读,不知不觉地开始了“读好书”。但我更喜欢读国内作者的书,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等。读国外的书不多,能完整读完还有印象的也不过只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定位》等,寥寥几本屈指可数。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的自然读得快,并会时常再翻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只用周末时间就读完第一遍。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我大约读过近十遍,再拿出来依然爱不释手,废寝忘食。
不知道是否达到了“读书医愚”的目的,但自得其乐。闲暇时泡一杯茶,读一部好书,是一种极高的享受。
想起了最近突然爆红的流浪大师沈巍,为他的博览群书而敬佩,为自己的读书太少而惭愧。
井底之蛙,抛砖而已。
(禹田经营部 逄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