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英小档案:
杨华英,1921年出生,河北省涉县人。1945年参加抗日战争,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拐绞だ?945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晋冀鲁豫军区泰记工厂工人、解放军女子干校九纵队学员、二野四兵团女校教员和云南军区供给学校工作人员。1955年转业到潍坊,曾任山东潍坊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办事员,1982年离休。
为献礼建党100周年,公司特意组织看望慰问老党员、抗战老兵等老英雄们,向他们学习、致敬!4月9日,公司派代表探望慰问了与党同龄的百岁抗战老兵杨华英。
见到杨华英老人时,一百岁高龄的她依旧身体硬朗、神采奕奕,聊天时思维清晰、十分健谈。虽已离休多年,老人却时刻关注公司情况。每次去探望,她总会仔细询问公司近况,这次也不例外。听到公司的变化发展,老人很高兴,鼓励同事们要继续努力奋斗。她平时也十分关心老同事们的情况,每年都坚持去公司组织的体检,看到大家都好她才放心。
提及老人年轻时的经历,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奖章给大家看。奖章都很细心地用柔软的纸巾一层一层地包裹着,还特意标记了是什么时期的奖章。老人的奖章多得令人震撼:渡江胜利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越南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那一枚枚勋章,是她青春的印记,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虽然杨华英老人说自己都看不清这些奖章是哪一个了,但是从她的脸上依旧能看到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自豪!
看到渡江战役纪念章时,代表公司前去探望的陈姐直呼这个奖章很厉害啊,问杨华英老人:“您还渡江了?”老人却谦虚地说:“没有,我就是跟在部队后面做了做后勤工作。没有上前线,没做出什么贡献。”回忆起当时前线战友们流血牺牲的场景,她数次哽咽到无法言语,说自己就是做了个后勤工作根本不算什么,都没有去扛枪实战,现在还享受党这么好的待遇,实在是很惭愧。
听完杨华英老人说的话,陈姐跟同事们感慨老人的思想境界之高真是我们比不了的。当年在纪念抗战70周年受勋时,杨华英老人就把国家民政部发放的5000元补助金无偿捐献给了青年路小学。当时5000元对老人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她儿女的家庭情况也不富裕,直到现在老人还是和儿子一家住在这个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里,但是老人当时就是很坚定地要把这笔钱捐出去。老人一听见陈姐说这个事儿,连忙摆手:“咱也没贡献什么,还给发钱,怎么还能要这个钱呢。”
不仅如此,杨华英老人平时一直保持着在战争年代养成的节俭习惯。虽然她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医药费可以全额报销,但是她几乎不报销医药费,也不让子女“搭车”沾光。老人对待政府和公司的钱,比对自己的钱还要珍惜。
老人有时候和同事们说着说着就叹气。陈姐以为是触及了她的伤心事,就问:“大姨,您别老叹气,您叹气干嘛?”结果老人的回答却让大家肃然起敬。她说自己没给党做多少贡献,党还给她这么多优待。还感慨说:“咱公司也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看望我们这些离休的老员工,从不间断,每年都来上好几回。”她反复念叨,“自己这么大年纪了,真是给党和公司添麻烦。做不出什么贡献了,党和公司还老想着自己、照顾自己,给自己各种福利待遇。”
老人还总说:“一想起自己没有入党,就很伤心。”当年因为参加各种战役,常年跟着部队东跑西跑、地点不固定、文化程度也不高;而且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使得老人养成了默默无闻的习惯,因此也错过了很多次入党的机会。没有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杨华英老人这辈子深深的遗憾。
杨华英老人那种对于入党的神圣感和对党崇高的敬意是我们远不能及的。尽管她不是党员,但是她的思想高度永远与党保持一致!这深深震撼着我们,给我们上了一堂有思想、有力量、有深度的党课。杨华英老人一百岁了都有颗入党心,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值得我辈学习致敬!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