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今年65周岁,酒龄50年。为了喝酒,他会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没钱了,拿家里的粮食去供销社换;没粮食了,他去赊;赊不出来了,他也能厚着脸皮“蹭”,从来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他。因为喝酒,家里的日子是捉襟见肘。好在他还讲“酒德”、有底线,酒醉之后从不打骂哭闹,倒头就睡。妻子比较忠厚老实,为了他喝酒的事也打了几年架,见管不了,索性也就不管,只是把家里的粮食和他的工资看得更紧了。
这也难不倒老石。他在城郊中学教数学,教学成绩全县第一,班里的孩子还时不时给他拿个全省数学比赛大奖,有一年还抱了个全国二等奖回来。所以虽然偶尔在上课时也闹过笑话,但校长鉴于他给学校带来的荣誉,也就忍了。后来学校把老石的课全部安排在上午,这问题也就解决了。于是老石便更加潇洒,上午上完课,中午就去某个学生家里讨酒喝。一月轮不了两次,学生家长也乐意接待。那个年代管任课老师吃饭很正常,要是现在早就撤职了。直到他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工资收入一下子涨了两倍多,老石妻子顾及影响,才放松了对他的“经济制裁”,老石也就不再出去讨酒喝了。
作为教师,老石也讨厌自己的嗜酒,毕竟应该“为人师表”。为此也戒过几次酒,可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长的一次戒酒是三天没喝,可第四天就病倒了。家人一看不行了,赶紧送去医院,一连打了三天针才恢复。除了血压有点高,啥病也没查出来。医生说他是一下子戒了酒,身体不适应。从此以后,家里人再也不提让老石戒酒了,只是劝他少喝酒。
不知不觉老石退休了。老石想孙子了,就想去省城儿子家住几天。儿媳见公公来了,赶紧炒了几个菜,拿出家里的茅台酒给老石倒满酒杯。儿子喝红酒作陪,十岁的孙子也一个劲地给爷爷夹菜。
两杯酒下肚,老石的脸开始红润起来,儿媳和孙子也吃完饭离开了餐桌。趁着老石高兴,儿子放下酒杯说:“爸!你来我们都很高兴。家里有的是好酒,你尽管喝!”停了一下,儿子一边放筷子,一边压低了声音:“只是这酒别喝太多了,对你身体不好。再说,守着孙子你这人民教师也得做个榜样,你可是他的骄傲!你说是吧,爸!”老石一听说:“那是!那是!少喝!少喝!”
儿子一看,赶紧趁热打铁:“爸,你看这样。平时你都是中午喝一斤,晚上喝一斤。来这里喝一半行不?中午半斤、晚上半斤?”说完,儿子紧张地望着老石。老石正高兴着,一口就应了下来:“好!好!好!半斤就半斤!”说完,老石看了看酒瓶中剩下的酒,说:“也差不多有半斤了,那就不喝了!”儿子很高兴,一看多少年改不了的,今天竟然劝成了,赶紧给老石夹菜:“来,爸!多吃点!”
于是,在儿子家住的这几天,老石天天两顿酒,顿顿半斤。喝完酒就下楼走走,半个小时后就回来,看看电视,给孙子讲讲数学题,日子过得很惬意,也没看出老石少喝酒有什么不舒服来。小石为老爸的少喝酒而暗自高兴。
一晃就住了十天,老石返回老家了。
又过了两天,小石下班回家,刚到小区传达室,门卫老大爷把他叫住了:“小石!这两天怎么没见你家老爷子?”小石赶紧回道:“大爷,我爸回老家了!”说完,小石心想:老爸还真行,这才来住了几天,就和门卫这么熟络了。正纳闷呢,门卫老大爷从传达室拿出两瓶白酒来:“那你把这酒拿走吧!你家老石放这儿的!”
看着小石不解的样子,门卫老大爷接着又说道:“他买来放这儿的,每天中午来喝半斤,晚上来喝半斤。两箱一共十二瓶,剩了这两瓶!”
小石顿时无语。
(禹田 逄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