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工作,同一个人来干,有热情和没热情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热情会让人变得有动力、有活力、有干劲,工作过程和结果都会超出预期;而没有热情,会使人变得懒散,冷漠对待工作和同事,潜在能量无法发掘,自己的“小宇宙”无法爆发,工作状态都没有,工作业绩更是无从谈起。可见,热情在工作中至关重要。
没有热情就创造不出业绩。热情可以弥补能力上的缺陷,可以消除疑惑,可以促人向上。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热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洋溢的情绪;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热衷和执着。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人,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别说创造业绩。热情工作不仅能影响自己,更能带动周围更多的人热情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在团队中,热情能增加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带动同事们工作的积极性。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了一个“燃烧理论”,他认为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靠近火就燃烧起来的,属可燃性物质;二是接触到火也不会燃烧的,属不可燃物质;三是在自然状态下燃烧起来的,属自燃物质。据此,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并能将热情传递给团队的每个人。
在企业里,在团队里,不存在天生的“不燃型”人,每个人都具备着火热的激情,都是“自燃型”人,只是这种热情深埋在人们的心灵之中,等待着被发掘利用。
我们大多数人在刚刚踏入职场之初,往往都是干劲十足、激情高涨,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寄予厚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平淡渐渐磨平我们的工作激情,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处理着枯燥的事务。每天想的不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业绩,而是盼望着能早点下班,期望着上司不要把困难的工作分配给自己。导致自己从一个“自燃型”人,逐渐退化演变成为“可燃型”人或“不燃型”人,对自己和团队都起到了负面作用,甚至每当工作中出现不顺心的事,就会“鼓动”自己换个工作环境,然而每一次跳槽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和状态,就必须跳出这一怪圈,就必须想办法找回当初的工作热情。
热情是靠自己创造的,而不要等他人来燃起你的火焰。缺少自身的努力,任何人都无法使你满腔热情。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对工作抱有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具有激情的员工能够感染别人的情绪,使事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是企业进步的根本。对于工作饱含热情的人,永远都是企业最为欣赏的人。
(人力资源部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