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有人敲响了隔壁办公室的门。我走出办公室,只见一位老人驻足在门口,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他刚要再次敲门,我上前告知里边的人都外出办事,并询问了他的来意。他略显难为情,说道:“其实我是来打听人的。”
他见我询问的目光后连忙说:“其实我是昌潍师专的……哦,就是现在的潍坊学院,我来就是为了打听失联多年的好友,就是你们纺织品站的老退休职工。我住在潍坊学院那边,已经去老纺织品站打听过了,那边的同志让我到这里来问问。”我跟他说明负责老职工的同事不在,将他请入了我们办公室。
原来,来者姓杨,是潍坊学院退休职工,他与单位退休职工马师傅相识多年,后来因为搬家,固定电话改变而失去联系,已经十五年没见过面了。只听说马师傅后来搬到了西外环附近住,但贸然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现在唯一的线索只剩下来单位纺织品站了。为了佐证,他说出了马师傅年轻时的调动情况,又说出了纺织品站与马师傅要好的几位老同志。
这位老人从外表看大概年逾七十,十几年间一直记挂着这个事,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单位。我们记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宽慰他相关负责人回来会及时转告。他再三感谢,并嘱咐我们一定要帮帮忙,圆他一个心愿。
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有点动容。在老一辈人心里,单位两个字的分量的确非同一般。年轻时,从学校出来,分配到单位上,于是便与这个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同事在单位,他的朋友在单位,他的户口在单位,他的政治关系在单位,连他住的地方也是单位集体宿舍。一旦遇上了这个单位,那么单位便成了他的天,单位的事业也成为了他可以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等到老了退休后,虽然不再天天到单位上班,但是单位仍然是心灵寄托,单位联系着他们的老姊妹、老兄弟。他们记挂着曾经的同事、质朴的感情,回忆着单位的过去,也期盼着单位的发展,似乎有单位的存在,他们便不会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
诚然,个人与单位紧密相关是在老一辈身上经常看到的事。现在的人不再需要拖家带口地住到单位的楼里,也不需要事事都与单位报备,可私人空间扩大的同时也疏远了人与单位之间的距离,淡化了那份感情。现在的单位多了,个人与单位依附关系低了,人们甚至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从这个单位跳到那个单位,再从那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只要他愿意,就可以不着痕迹地走,没有先兆地来。可是,等到老了的时候,回头望去,会不会有你所记挂的兄弟姊妹,会不会看到你付出一辈子心血所浇筑的事业呢?
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单位分发年货时,彼此许久不见的老同事们紧握双手,互相寒暄的画面,他们脸上的笑是那样的宽慰与满足……原来,在他们心里,单位就是天。
(人力资源部 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