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鲶鱼员工”激活“沙丁鱼员工”
2017-11-14
点击次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鲶鱼,是一种生性好动,比较有活力的鱼。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活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能有效地刺激市场投入和激发行业内企业竞争。例如中国加入WTO后,很多外资企业作为“鲶鱼”进入中国市场,刺激中国企业的同时,也激化了所在行业内的竞争。同样“鲶鱼效应”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潜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激励,尤其是在“沙丁鱼员工”较多的企业,通过“鲶鱼员工”不仅能激发“沙丁鱼员工”潜力,还能提升他们忧患意识,从而提高整体团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使年轻员工更有热情,使老员工焕发激情。
公司一直以来都奉行和落实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人力管理方面,公司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相处融洽,加上与其他单位相比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龄较长的员工较多,不可避免地“沙丁鱼员工”也非常多,追求安逸平稳的气氛浓厚,而“沙丁鱼员工”太多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缺氧”情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鲶鱼员工”,不能仅仅依靠“沙丁鱼员工”,因为只有鲶鱼才能刺激缺氧的沙丁鱼游动起来。
首先,企业要培养“鲶鱼员工”。为员工树立行为标杆,让员工有一条“鲶鱼榜样”,用榜样、标杆的热情引燃员工的热情,比照着榜样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不断发展,才能形成在各个方面那种你追我赶的势头。
其次,企业要保证每年招聘引进“鲶鱼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活力、饱含热情、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引入公司的各个部门,给那些守旧的、因循的、懒散的、追求安逸的“沙丁鱼员工”带来竞争压力,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带动整个团队焕发生机和活力。
最后,企业要把鲶鱼效应的正面作用发挥出来,尽量避免和抵消其负面作用,保证适度刺激员工,让他们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新成绩。尽量避免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混乱,比如选错人,或者是在制度设计上太过强调竞争,给员工太大的压力,这样可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条鱼,一条是“鲶鱼”,一条是“沙丁鱼”。工作不忙,压力不大,也可让自己适当放松,但心里一直都有一条“鲶鱼”随时提醒,不敢懈怠。激励员工保持活力并不是仅仅依靠几条“鲶鱼”就能完美无缺地实现,任何激励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这仅仅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和方法,主要目的还是要靠企业整体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建设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公平竞争的氛围,让员工自动自发地积极工作。
(人力资源部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