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与机会成本杂谈
专业化一方面是技术专业化,即内行;另一方面是有激情,有闯劲儿。企业缺乏的不只是认真工作的人,而是专业化与工作激情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会全力以赴,“像老板一样”为企业操心。
现在,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有专业化水平欠缺,还有缺乏激情等问题,其反映之一是员工流动性过大,用人机会成本太高。有位业内人士说,“企业基层员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流动性大,总是处在找工作状态,很难把心静在企业上。中高层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太操心,没有把企业当做自己终生的事情。不安心,带团队没有感觉。”与之相对应,这样的企业往往注重会计成本,即看得见的运营成本,而对看不见的因人心不稳、激情不再带来的机会成本没有充分估计,只是觉得或多或少存在着,但不会很大。
如何降低用人机会成本?杰克•韦尔奇说,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他的话在“胖东来”那里得到印证。“进入胖东来,你看到的营业员在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全部喜笑颜开,发自内心,跟你说话没有不喊哥不喊姐的,你只要抱着孩子,提着东西,上下楼梯,马上有人帮着你。”这是一线员工,他们的激情不是一般企业能比。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激情和能力,做到了只要他们卖什么,同行就没得卖?是高收入!腰包鼓了,员工价值得到非同寻常体现了,凝聚力就更不用说了,年销50亿也就顺理成章了。据悉,他们的员工收入比同行业起码高出几倍,这样谁还不安心工作?他们要招聘50个营业员,马上就有5000人报名。可以说,高收入是减小用人机会成本的基本路径――有激情有活力的企业谁还想离开,谁还怀疑其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其大意是相互之间不算计。如果上级算计下级的收入并且斤斤计较,下属算计怎样少干活、挖墙脚,企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社会平均收入是1800元,企业员工是1900元,再严格的管理,再光鲜的宣传,员工也不会买账――最终,消费者也不会买账――员工价值得不到实现,消费者价值也不会真正落实。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有了利益,当然就有激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技术专业化。专业性强的事业还须具备高度专业化水平的人来做。如果担心专业化水平高的人要价太高,担心他们不和企业一个心眼儿,而勉强使用那些没有专业能力的人,也就是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企业是做产品的,专业化水平高的人自然懂得设计、生产出别具一格的产品,而不是模仿别人,做市场跟随者。有了个性化产品,才可能有个性化营销与差异化效益――世界不乏芸芸众生,缺少的是个性。个性化需要开放式思维,需要包容万物的胸襟;囿于一室无异于井底之蛙,不可能做成大事业,连维持现状都非常吃力,勤勤恳恳也好,殚精竭虑也罢,其实成效难显――因为不专业!与之相反,如果聘用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业,事之以相称的高收入,放手让他们闯,用战略引导每一个阶段、环节,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陷入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企业不成功都难。
当然,企业氛围也很重要。最可怕的是有意无意打压改变现状的行为,不自觉地一步步让员工没了创新的想法,异化成为工资而工作的工具,于是乎形成这样一种荒芜的局面――一个企业和一群打工者在昏天黑地摸索前行,不明来路,不知归途。若此,恐怕连选择的机会成本也没有了,还谈什么专业化。 (编辑部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