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园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中国耕地占地球耕地的7%,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土地污染、高农残等危害人所共愤。为了规避危害,城市企事业单位在乡村开辟的各种农园应运而生。农园如何实现可持续、低消耗、无公害良性发展?
天然与简单无疑是农园追求的终极目标。天然是指最大限度顺应自然规律、模拟自然生态,坚决杜绝化学用品,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生长出健康作物;简单是指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节约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涉,农园实现物质的自循环。二者最终的结果是,土地、植物、动物、微生物、景观、建筑物、人类之间实现平衡与永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来朴门农业实践和新“农法”(耕作方式)的实践表明,这样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其实,在石油农业到来之前,中国传统农业基本也是遵循天然与简单的“农法”,为这片土地上的生民源源不断提供食物。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源远流长的传统农业历史并借鉴域外新“农法”实践的长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为人们生产出健康食品,并实现农园的平衡健康发展。
第一,土壤是农业的载体,要维持自然平衡,首先是土壤的自然平衡,即有机质与矿物质,蚯蚓、昆虫与微生物,酸碱度与团粒结构,土地自有物与人的生产生活排泄物,农园原有物种与外来物种,等等的平衡。如果有机物不足,土壤生产力就会下降;如果投入化肥与农药,不仅害虫被杀死,蚯蚓、有益微生物以及有益昆虫等物种也会一并消失,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如果常年对土地进行翻耕,就会使有机物和益虫暴露在阳光下而挥发与死亡,而且会加重农园经济负担……为了达到平衡,人们一方面适度种草(野草并非一无是处)增加地力,一方面采用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不仅涵养了水土,而且增加腐殖质肥沃了土地,也使蚯蚓与微生物参与进来改良土壤,而完全不用翻耕和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为了土壤增肥,人们还有更多选择,例如向微生物要效益,给酵母菌添加糖类养料,将废弃物发酵,制作成多效合一的营养液,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第二,太阳能是农业的血液,要更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降水等自然能源,达到自然能源的平衡利用。太阳能的光照与风化作用,风能的侵蚀作用和能量的交换作用,降水的侵蚀、滋润作用,都是农园发展率先考虑的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利用好,农园综合生产力才会最大发挥。错时间作、立体种植、种养结合、地窨收储、温室栽培,等等,都是对太阳能的科学利用。例如,高低搭配种植多种作物参与光合作用,不仅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规避单一种植造成的经营品种狭窄的弊端;夏天利用地下太阳能挥发和减少导致的低温来保存食物,冬天可以利用太阳能下降和富集导致的高温(相对于气温)来长期保存块根;为节水和防潮,在建筑物设计上加设雨水收集管道,把降水储存起来用于作物灌溉、蔬菜清洗。在狭小的空间内,水培喷雾技术、斜面栽培技术也是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
第三,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的保障,要充分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植物之间的制衡关系。农园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周边环境时刻都在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即使在农园内部,也要保持动植物的多样性,发挥它们之间的生克制衡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可以减少因为杀虫等工作的人力投入和对环境的损害。作物与禽畜,作物与花草,作物与作物,它们之间存在神秘的生克关系,这是农园经营者必须加大力气研究的陌生领域,如果研究与利用得透彻,一定会大大获益。例如,玉米与小麦的轮作,玉米与豆禾(黑豆不在此列)的套种,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增加土壤的氮含量,而大豆与小麦的套种则能明显提升小麦产量(当然,及时补充有机肥是另一回事);芳香植物对害虫的制约,也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切入点。再如,种植苜蓿固氮和喂养牲畜,而动物粪便堆肥发酵回馈土壤,肉产品反哺人类……诸如此类的工作如果做到位,就构建起农园生态的良性循环,农园经营者与消费者才能长久获益。
(本报编辑部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