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十一”现象看传统企业转型
本报评论员
11月12日凌晨,阿里巴巴刚刚公布了“双十一”全天交易数据:天猫全天成交金额为571亿元,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网购点亮。新的网上零售交易纪录由此诞生。这个现象令举步维艰的传统企业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传统企业和网企距离几何?从B2B、B2C到C2C、O2O炫目的发展也就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网企在默默做功课甚至饱受剥皮抽筋炼狱之苦的同时,传统企业在做什么?他们要么在疲于奔命地和同业竞争,要么对未来互联网模式的挑战嗤之以鼻,要么躺在既有思维图景上安于现状!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网企勃兴引发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是高效对低效的颠覆,是便捷对繁冗的颠覆,是自由对垄断的颠覆,所以今天网企占尽先机也是定数。这从国家战略和全球竞争层面看也具有指标意义――这早已经成为一场国际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
实际上,网企和传统企业的区别不在于打折、积分等具体营销方式,而在于商业模式根本上的超越。面对互联网经济,我们首先要自问:我们的组织是不是扁平的,我们的运营是不是高效的,我们的核心产品有什么性格,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果什么都没有,还是谦虚一点,沉下心来深耕,从打造自有品牌做起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企业暂时和互联网经济没有关系。
程亚利董事长在最近的经营工作调研会上强调模式决定出路,他指出在新形势下如何把传统业态做好,寻找企业新的转型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企业,核心是经营,经营能力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经营层次决定企业发展水平。双十一现象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启发是深远的。作为传统企业,我们不可能迅速向网企华丽转身,但依托既有业态做出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是没有异议的,这需要决断与毅力。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企业所有工作都要以高效、公平、可持续三原则为准绳,在专业化和市场细分基础上对既有业态进行价值链重组,或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链接,或进行品牌人格化塑造,亮出你的核心品牌;终止扩展人力密集型业态,提高经营质量、经营档次,在经营档次真正提高之前不再复制扩大规模;转变工作重心,以生产自有品牌为着力点,对经营乏力的业态果断进行切割或重新进行专业化定位,研制高附加值产品并嫁接电子商务,塑造个性化市场形象,最终创建优势品牌;借助外部新锐思维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组织再造以减少层级,充分授权以增强一线经营活力。同时,把消费者好评当成企业无形资产,拓展服务产品,满足或创造新需求,向综合服务要效益。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木;佛法再广,不度无缘之人。关键是痛改前非,立即行动,创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