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总经理办公室 彭刚
做营销是让商品自己说话,还是赌注于广告,在浮躁、失落和暂时的满足中运营呢?我以为,应该让商品自己说话!
现实中商品自己不能说话,或者说不好话,或者说反话的事屡见不鲜:售出的劣质优盘只能储存文字文件,不能保存图片文件;OEM的煤气灶用不到两年就打不出火,返厂检修泥牛入海……使消费者对商家的信心指数一路下滑。商家忘了,市场优胜劣汰规律时刻都在发生作用,规律是不讲忽悠和自我感觉良好的;对规律的遵从与运用程度反映的是经营心态。
凡是心态平和就不会大喜大悲,因为他能在歌舞升平中以及危机未到之时洞见潜伏的暗流,懂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防范,故而从容不迫――一切都在预料、掌控里。商界的例子,深圳华为的任正非算是一个。他屡次断言“冬天来了”,近乎“疯狂”地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市场份额,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也具有“拨乱反正”的警示意义,面对危机,他冷静地指出:“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企业经营层面上,专心地、虔诚地向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最高的好产品是抵御任何危机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次级贷款是一种怎样的产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本身就先天不足,是劣质产品,是问题产品,是缺少还款保障的金融泡沫。这样一种产品,如同问题汽车开上高速公路一样危险。同样,用劣质食油炸制肉类一个道理,尽管香脆可口,可它原本就是致癌物,与尼古丁相去不远。当利益与社会责任相博弈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利益总是胜者。与其说这是商家缺乏永续经营的理念,不如说是执法犯法监守自盗,最终受害的是商家自己。
据统计,我国大约四成的中小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垮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产品质量“硬伤”难脱干系:原本质量一般,“体弱者先得病”就不足为奇了。对此,宁高宁列举的苹果公司成功的例子可以作为反证:“虽然有金融风暴,苹果公司的股票下跌相对较小。苹果公司被认为是最有产品创新的公司……他们好像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成功的根本是产品好。”
现在,我们虽然侥幸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们需要反思:如果没有过硬的商品,即使是营销大师也回天乏力。是虔诚地笃定于引进名品、创新自有产品、制造高质量商品,全心全意培植消费者忠诚度(哪怕短期内见不到效益)从而让消费者慕名而来,还是心态浮躁一味拾人牙慧“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地打价格战、广告战呢?本末不能倒置,但至少有一半的商家正在做的是本末倒置的事情――把商品卖出去就是本事。试问短期行为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