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美国有位学者曾对中国人提倡的“仁”这个字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表示他们是生活在二人世界中,他们的关系中,要么是父子,要么是师生,同学,朋友,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生存空间。比如父母与子女的问题,从选择另一半到逼婚,到结婚到生孩子,父母总要参与进来。如果你不答应,父母就会说晚年不幸福,白养你,很痛苦之类的话。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这种压力下,要么躲避,要么妥协,等等。但作为一个孝顺儿女,他们如果硬是要干涉,难道任由他们痛苦吗?那我们于心何忍。
一位自媒体人给出过两条比较强硬的答案,一,这是我的事,与你无关。二,我既然是你儿子,你们若因这件事很痛苦,我应该帮你们缓解痛苦,陪你们聊天,出钱让你们去旅游,但第一条永远生效。给出这种答案,一般我们传统价值观很难接受。但我认为父母可以影响我们的选择,可我们必须始终拥有自主选择权。
雍正皇帝对汉族大臣张廷玉也算君臣相知了一辈子,但他也可能是清代历史抄大臣家抄得最多的一个皇帝了。雍正的逻辑就是如果爱,我用全部力气爱你到死,如果不爱我就会把你作践到死。不管是父母还是君臣,他们的起点都是爱,这没有错,但当爱以一种绑架姿态出现,当“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这套逻辑一旦成立的时候,爱就成了毒素,成了谎言。然而这种逻辑一旦在社会空间中推展开来,就会出现很多伦理纠结。比如老人认为,“我年纪大了,你年轻人就应该给我让座”。老了,就可以侵入他人的私人空间吗?比如一些朋友圈“不转就不是中国人”,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你自己去持守就好了。可见道德的起点都是美好的,但他用来绑架他人时,带来的却是一种社会乱象。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用身体、用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父母的同时,另一方面要放过我们自己的孩子。坚决地斩断那根从远古一直到今天,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他人的链条,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能做得到。
(高新店 李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