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是一个人思想行为的指南,处世立身的根本,如水之源树之根,虽不可见,但须臾不可离,故无德无以立,德之不修,行之不远。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给圣人、君子、小人下了如此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而发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谈古论今,现代企业用人标准也有相似之处:有才有德是精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无才有德是合格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也把人分为四种:第一是有德也有才,这是国家的栋梁;第二是有德但无才,虽无才,但有德,这类人不会危害社会,可以小用;第三是有才但无德,此类人因为没有德行,如果干起坏事来,危害极大,所以只能采取封杀不用或者杀头的办法,让其无法危害社会;第四是无德又无才者,这类人尽管无德,但也无才,不会对社会构成极大危害。
“重品行、比能力、看贡献”,德始终是企业考量人才的首要标准。无德之人不可信,无信之人不可交。无德之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放在哪个位置上都有不妥的地方,如果企业非要用他,规章制度控制就要非常严格。有德无才的人,他有基本的道德观,企业就比较放心,缺乏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企业可以花时间来培养。企业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对于有德无才的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管理方面,愿意花时间去培养他们。因为这样的人基于自己道德观,会对企业有感情,会是忠实的员工。德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其中包括了信誉,没有信誉,就很难让公司领导和同事信得过。所谓的有德之人,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能以为私人牟利为中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公司用人不能对员工的标准求全责备,要求人才尽善尽美,因为人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但对于那些有致命弱点的人也必须警惕,尤其是有品德缺陷的人,从公司的长远考虑,还是不用为好,否则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麻烦。
(人力资源部 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