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周日,去给经贸学院店店庆帮忙。上午顾客多,天又下了雪,确实忙碌了一阵子。下午来的顾客少,不忙,我和同来帮忙的陈工就较轻松,只需看好收银台外的大米和面粉,并随时注意回收购物车和购物篮即可。
我站在门口里面东侧的大米堆旁边,不知何时,一位老者站到了离我不远处。一会老者开口说话,一口地道的胶东口音,我也没听清楚他说什么,冲他点点头。老者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黑色夹克上衣,戴着帽子和蓝色口罩,穿戴干干净净,两只不大的眼睛很有神。上学时有烟台、威海的同学,胶东话听了好几年,认真听还是能听明白的。
一会老者又跟我说话,这次我听明白了,老者说:“现在生活就是好了,你看来的这些人,衣服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人一个样。”我冲他竖了竖大拇指,他也微笑着点头回应我。我问他在哪里住,他看了看我没有回答,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耳朵听不见了。”看到我能听懂他的话,老者很兴奋,因为他的口音在潍坊没有多少人能听懂。他说了很多话,抗美援朝时他们从老家荣成推小车去烟台福山港送物资,小车排一溜,前面推得快,他就推得快,前面推得慢,他就推得慢。路上吃饭,每人分一块四四方方的锅饼。1953年志愿军回国到了烟台港,码头上准备了大米饭和大块的炖肉,刚回国的军人们吃得真香,在朝鲜太苦了。陈工看我能听懂他的话,找了纸笔在纸上写上“你是干什么的”,老人识字,看了看边比划边大声说:“我就是刨地、锄地、推小车。”又问他多大年纪了,老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比划个“八”字,一正一反,大声说:“我88了。”老人的女儿在学院当老师,他是10月8日来的女儿家,没事便来逛超市,他已经在超市买了好多东西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听老人讲话,他很开心,思路清晰,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到下午我们下班时,老人还有点恋恋不舍,我们和他挥手告别。人老了,有人交流,说话有人听,也是一种幸福。
(消防安保部 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