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地大道与根本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可以说“诚信”二字一个代表“天之道”,一个代表“人之道”,人因信而成为人、成就事。对于企业,诚信作为普世价值观不仅具有符号意义,更具有落地指导价值即实践意义,粗略说来至少有以下三点。
诚信之于决策。诚信是做决策所遵循的基本天条,决策必须依从诚信这个客观规律,但凡长期良性发展的企业,无不看重诚信对于企业生死攸关的意义。企业存世的前提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价值,所以企业是有使命的,是天然要长期伴生社会发展进步的。企业的使命导向是一种利他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次生意的完成——成交结束就相忘于江湖。一次成交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次双方对对方价值的认可,是从商品、服务乃至人品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利益关系的完成与终结。虽然说决策落脚点是成交,但决策离开诚信将行之不远。决策是企业一切资源布局和经营管理行为的初始点、出发点,如果决策集体视野不广、专业能力不强、担当能力不足,或站位不高、囿于本位利益而置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于不顾,或明哲保身、不发表自己真实意见,那么决策的结果将大打折扣,背离诚信远矣!特别是绩效考核决策,更体现着企业的初心与核心价值观——绩效考核决策思想、标准、方法是否以诚信为本,是否有利于企业与社会利益的互惠互利、选择最优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检验绩效考核决策高下的分水岭。绩效考核决策不应该只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数量的决策,即只偏重于经济指标,而应注重经营管理过程与品质,即对运营质量、服务质量的考核。只看眼前利益的绩效考核决策,必然导致管理成本的高企与经营的混乱。
诚信之于用人。对于任何社会组织来说,用什么样的干部是关键。“重品行、比能力、看贡献”是我们企业的基本用人准则。“重品行”着重看干部是否对社会对企业忠诚。如果干部思想不纯正,名义上干着企业的工作,实际上满脑子个人私利,或者只重视眼前利益而不管企业未来,那么这样的干部就不能使用。“重品行”还要看胸怀,要把是不是乐于提拔下属和年轻员工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基业长青;如果嫉妒和打压人品、能力比自己强的年轻同事,那么只能说这样的干部是害群之马,对于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最应革除的是这种对上唯唯诺诺、对下排挤打压的尸位素餐的干部,如果长期听之任之不做处理,那么诚信这个“天道”将无从谈起。“比能力”比的是较强的专业能力,对市场的熟悉能力,对合作者的统合能力,对商品及其运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如果干部能力平平,工作又不沉下去调查研究,长期依赖上级做指示而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推进手段,那么这样的干部也不具备与企业同步的资格。具有全局与长远视野,胸怀坦荡、表里如一,面对困难从不胆怯,面对挫折从不悲观,面对失误从无借口,并且团结带领团队一起打拼、与合作者打成一片,企业需要这样的干部。“看贡献”不只看市场开拓方面和经济指标的贡献,还应看是否能树正气、看能否增强企业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以及培养团队方面的贡献。对于屡次败坏企业形象、有损诚信文化的干部,企业必须坚决果断处理;如果对其不闻不问或息事宁人,只能说明企业不是真诚信。
诚信之于经营。对于社会来说,企业的经营就是服务。服务的基本点是对人对己要尊重,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经营品质过硬的利益众生的商品,并且围绕商品向社会提供快捷的、有品位的、舒心的服务。对于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说,必然时刻关注市场对于品质与生命质量的追求,所以,他会最大限度拒绝经营损害环境、损害健康的项目和品种。如果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做人道德,只能说明其一切以眼前利益为导向,言行相悖、品行低劣,这样的企业怎么会有长期立足社会的本钱?诚信之于经营,还要有一颗利益社会的恒心,即不论什么时候都决不气馁,像日本企业那样坚持百年而初心不改,一代代地从事一个行业,坚韧不拔、始终如一、慎终如始,把自己的事业做到极致。请时刻扪心自问:全心全意了吗?做到极致了吗?挫折时动摇了吗?如果这山看着那山高,今天做家电项目,明天有做地产项目,毫无定力和毅力,事业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品牌靠什么可持续锤炼,员工靠什么可持续成长?一个从不潜心学游泳的人,经常换游泳池有何用?“一百年不变”,这真的不是说说就算的,承诺既出必有落实,这是诚信的基本要求,这是天道人道的基本要求,失之则一定失去明天。
(人力资源部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