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经营的若干策略问题
2017-11-14
点击次
经贸学院店的顺利开业,标志着我们连锁超市在拓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然而,面对成绩我们也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我们的任务依旧非常艰巨。自去年以来,超市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在不断增长,而利润率受百货业挤压被进一步稀释,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发掘资源潜能,提高劳动效率
应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劳效,节约人力成本。当前经营成本增加的首要原因是人工成本的大幅攀升,有资料显示,2010年初连锁超市企业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至2011年涨幅已超过50%。此外,人员流失率高以及因此造成的招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要想生存必须注重挖潜增效来消化上升成本,提升后台和人工效率,应检查一下是否调用了与企业效益无关的资源,做了哪些徒劳无益的工作,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是否存在部门职责不明确或部门间职责冲突的现象,是否存在互相扯皮,投入和产出不相称现象。争取不走或少走弯路,同时在特定社区内就近取材,以较低工资招聘一些兼职工作人员,使人力资源成本降低。
保证基本经营,创新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一方面消费者也越来越挑剔,另一方面商品利润空间也越来越透明,同时上游厂商也来争夺流通渠道。在零售商正通过农超对接、直接采购等方式寻求供应链变革以应对竞争时,一些生产商利用自身具有的上游产业链优势,将生产、分销、零售成功结合,开设专卖店,悄无声息地向零售渠道延伸,使零售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这对本已举步维艰的零售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应对这些困难,作为社区连锁超市,一方面应利用连锁超市拥有的规模优势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压低商品进货价格,降低采购成本,利用完善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采集和处理商品的销售与库存信息,减少商品的库存,降低库存成本。另一方面应避开正面竞争做差异化经营,不是满足所有消费群体的需求,而是补充和完善市场的缝隙需求,即对市场做进一步细分,以经营食品为主,兼营日用百货、生鲜蔬菜、服装、家电等中低档商品,进行特色化经营聚焦。同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提供增值服务,使超市经营方式从“零售型”向“零售服务型”转变,逐步摒弃做精、做专、做深、做透的做法,向多元业态发展进军,以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和核心魅力在明确主业并优先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地去创新和开拓其他领域,使自身的商业功能更加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各项服务,为超市的经营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针对特定群体,培养忠实客户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副中心逐步向“多心多点”的格局转变,区域化消费将成为主流。社区连锁超市需要利用自身资源,把握商机进行社区化定位,摸清覆盖区消费者的文化层次、居民收入、消费习惯,推出适合本地顾客口味的商品组合,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培养自己忠实的顾客群体,占领部分市场份额,创造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将“服务社区居民”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进而落实到行动中,将企业所有的个体力量聚集成群体力量,努力塑造一种积极向上、具有亲和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良好形象。
(超市经理 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