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土语趣谈
听过一个真实的小笑话,说的是有一上海客户来潍坊出差。小住一晚,次日潍坊哥设宴款待,入席后见座次稍显拥挤便微笑着来了一句“潍普”:“请往捏挨挨”,用意是向里面挪一挪靠一靠。不想上海客户尚未听懂正尴尬之时,潍坊哥又来了一句:“恩夜来后夯(hang)咋(zà)起来”(你昨天晚上去哪了),哈哈,上海客户直接“晕倒”。
这是方言土语闹出的笑话,虽说有时让人忍俊不禁,但土语也彰显出它的地域、文化特色,非常有趣。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方言土语正在悄悄流失,所以就更显珍贵。
有一位哥哥(guò)去北京耍了好几天,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上总算是放松了一回,向大家伙儿说道说道,顺口拈来:“俺到了(liao)聂里,夜来后晌转悠了一嘎拉,也木找着那块捻儿”。全体笑喷。
潍坊地域广,邻近各县的方言有些相通但又有所不同。我从小是姥娘看大,在姥娘家寿光待的时间较多,与那里的亲人感情笃深,耳濡目染,那里的方言土语自然知道得不少。
民以食为天,咱就先从饭食上说起。比如窝窝头叫“面子”,而“扒菇”则是寿光的一种特产,是用绿豆和菠菜粉碎做成圆球状蒸熟,吃的时候爆锅用肉片、粉条、蒜末炒食,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包子叫“蒸包子”,水饺叫“下包子”,这里的“蒸”和“下”都不是动词。面条简称“条子”,十个鸡蛋称为“一把子”鸡蛋。口渴了叫“干廓(kuo)”。还有中午叫“晌午”,“歇晌”是中午休息,“起晌”就是过了中午。想办法到处寻找某种物件叫“讨换”或“打捞”,很好叫“港好”。当地的老人最忌讳说“病了”,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叫“不遇做”,就是身体欠佳不舒服,而“病了”是指很厉害的病。
要是哪个小孩子不听话惹姥娘生气了,她就会“哗悖”(批评)上一句:再不听说(听话)在那里“作业”(小孩子调皮捣蛋做坏事),我拿笤帚疙瘩“揳(xie)你”(打你)。要是表现好姥娘会慈爱地招呼你:妮子快过来,我这里有个好“稿”(东西),然后把你揽在怀里说:我再给你说个老猫钻“括箩”(柴火垛)的“鼓儿”(故事)。
你有啥事不会了,姥娘就会说:等我“拢过”(有空)了再“对道”(教)你。这几天我老是“挂挂”着XX,“挂挂”是惦记、挂念的意思。“话头”是引用某人的话或是口头禅。
劳累忙碌过后定定神,稍作调整叫“定心定心”,做事情慢而且磨蹭叫“迂磨”,穿戴不整洁叫“派赖”,谁家的闺女找婆家高不成低不就耽误了终身大事,还待字闺中尚未出嫁叫“坦下了”。
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这里面有多少是你懂得和熟悉的?你又知道哪些精彩的方言土语呢?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物业部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