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现状的几点思考
2017-11-14
点击次
信息爆炸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在浮躁和喧嚣中飞速变革,企业淘汰、分化、整合速度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应对。形势的诸多新变化促使我们必须冷静反思,处理好人才流失断档、经营品质不高、市场逼仄低迷等问题。
一、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发展和择业观失衡,人力结构基本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力资源形势较为窘迫。从当前本地市场招聘情况来看,除却收入高、劳动强度低的白领岗位比较抢手,重工和生产型人力严重匮乏,许多工厂无合适的人可招。对传统商业服务业企业而言,由于业态技术含量较低和利润空间逐渐透明,培训和福利跟不上市场要求,人员收入难有提升空间,加之业态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缺乏前景,人员流动呈现几大态势:一是多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多数企业留不住人才;三是由于人力资源匮乏,使得比较机会增多,人员流出提速。再加上人们追求就近就业和环境舒适,以及追求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等各种实际需求,其结果是人才流出的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断下降,运营眼光、层次、能力、水平相应下滑,企业凝聚力遭受冲击,存在逐步淡出社会视线的危险;而人才流入的企业综合实力则越来越加强,发展呈逆势井喷的喜人态势。这种一家欢笑一家愁的趋势还将发展下去。
二、传统企业投入严重不足,硬件、技术、环境与人才均失去竞争力。低端淘汰是当前市场挤出效应的显著特征,越是处在生产力低端的企业越早感受到市场的残酷――当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个别或少数企业已经迈上国际舞台的时候,那些配套企业和三级、四级企业最早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这是技术革命的基本规律。就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而言,由于对前几年全国市场和本埠市场竞争呈现出的多元化、专业化、跨界化新形势满眼迷茫、预估不足或迟迟不动,从市场的萎缩蜕变到思维的收缩,致使固定资产和硬件设备等更新换代较为迟缓,不能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培植足够支撑,当前经营后劲不足也就顺理成章。走进多数传统企业,眼前多半是这样一番景象:环境没有改变,设备难以更新,人员持续老化;而回响在某些企业当中的口号似乎只剩一句“降费增效”。这是一种“留守心态”,丝毫没有市场开拓精神。
三、缺乏基于品质意识的潜心干事创业的起码心态与执行能力,传统行业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多数企业由于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实际上不太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先期培育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持续变革,满足于暂时效益;也不注重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经营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利润,这两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不会形成潜心研究、持续跟进、安心做事的氛围,而必定形成短期行为,好多工作流于形式,该做的没有做起来,与经营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却红红火火煞有介事。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生产出精品――从氛围到执行力反馈到经营结果,每一步都可看出某些企业走的轨迹从开始就偏离了经营主干道。从企业文化角度而言,如果干事创业只是停留在口号的阶段,而不与员工真实体验相结合,就会造成道德的虚伪化和职场的官场化,其危害是深远的。
生产和经营是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一步落下步步吃力。以上三点是造成当前市场萎缩和经营窘迫的基本原因。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尊重社会、重视品质,加大投入,安心做事,狠练本领,随机应变,一切从市场和消费者出发而不是单从眼前利益出发;依靠干事创业的政策,凝聚干事创业的人才,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形成干事创业的文化,传统企业才有一线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提高前瞻力、规划力,用先发力培育后发力,落实整合力与执行力,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传统企业才会形成自有特色,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遍布荆棘的市场丛林中闯出一条阳光大道。
(人力资源部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