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的身体而言,大脑是个“耗电”的器官,据生理学家说,我们靠食物摄入吸收营养产生的能量,20%都被大脑给消耗了。这还仅仅是个平均值,万一赶上个特别喜欢思考、想事儿、动脑筋的,那能耗肯定还会高。问题来了,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自然、瞬息万变的人类社会时,大脑是如何处理海量信息,指导我们行动的呢?答:简单化、模块化。再通俗点说,就是类比。
什么叫类比?比如,当我们发现,火是红的,摸一下就烧手;辣椒是红的,吃一口热辣辣的烧舌头;太阳是红的,看一眼刺眼睛......我们就大概率地得出结论,红的东西不好惹,不管是啥,都不要轻易小看它们,最好是绕着走,免得受伤。这,就叫简单化、模块化,其底层逻辑叫:类比思维。虽然这种让大脑尽量简单化运作的类比思维的的确确为人类节省了能源,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思维方式太过粗糙、单一,有太多的漏洞和盲区。在当今越来越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信息分析数据的时代里,简单就意味着草率。然而,我们的确喜欢简单类比。比如,我们成功地干成了一件事A,再干事情B的时候就很容易拿A的“成功经验”去套,或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搞得定B,原因只有一个:曾经搞定过A。殊不知A和B完全风马牛不相及。酷爱类比,是人类族群早期思维程度不深、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这就好比大人给孩子讲一个概念或者道理,总是要打个比方、或者拿他熟悉的事物举例子。按理说,给小孩子讲新东西用简单类比无可非议,但给大人讲就应该就事论事,不要继续类比下去了,毕竟类比有很多弊端,容易被受者误解(因为头脑中固有的逻辑太强大),然而实际生活中人们依然会大量地、频繁地、或主动或下意识地使用类比思维,于是就会有偏差、偏颇,既误导了别人,也误导了自己。
我们总是自以为什么都懂了,能够“一通百通”,其实无外乎是把不懂的东西用自己曾经熟悉的逻辑硬生生地套进去罢了。毫无疑问,这种“自信”是个幻觉、是个假象、是个坑,会阻碍我们学习新东西、接纳新事物、拓宽新思维、找到新机会,使我们故步自封。这个坑,对想在不同领域里成就点事情的人来说,要格外注意。具体做法是,一事当前,先不要用自己已知的逻辑去解读、去套、去合理化,而是放空自己,承认自己不懂,试着用最起点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了解、学习并接纳。惟其如此,方能进步。否则,就只能活在自以为是、自娱自乐的圈圈里不能自拔了。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先忘掉旧东西,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连锁超市 卢常卿)